2020年1月至今,档案馆(校史馆)坚决贯彻校党委关于疫情防控的指挥部署,遵照学校相关要求,落实疫情防控具体工作。积极做好档案和校史工作,为学校各项工作和档案利用者提供不间断的远程档案利用服务,履职尽责,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一、严格疫情防控,深化政治学习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师生和档案利用者的健康和安全,我馆分别拟定《档案馆(校史馆)新冠肺炎技术防控方案》和《疫情防控期间档案利用服务方案》,并严格执行学校要求,强化主体责任,及时准确做好教职工健康状况和旅居史每日汇报,做好自我调查和管控。
疫情期间,我馆注重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开展政治思想理论学习,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组织党员为新冠肺炎疫情捐款,完成《档案馆(校史馆)关于继续深化杨延东案件警示教育工作汇报》。
二、细化内部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打破业务界线,结合个体优势,成立5个工作小组,强化馆员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提高工作成效。各工作小组根据工作实际,研究制定2020年上半年两馆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积极推进馆务工作、档案收集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开发以及档案宣传教育工作。按要求完成“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的上报工作、“全国档案事业统计调查报表(2019年)”系统和纸质材料的上报工作,完成档案馆工作邮箱保密管理专项检查工作。
修订完善《辽宁师范大学纸质文件材料收集归档规定》《辽宁师范大学照片档案管理办法》《辽宁师范大学实物档案管理办法》《辽宁师范大学学生档案管理办法》《辽宁师范大学专题档案管理办法》;制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馆务会议制度》《馆务工作条例》《档案馆印章使用和管理规定》。
三、聚焦抗疫扶贫,做好档案收集
根据国家档案局、辽宁省档案局关于疫情防控文件收集归档工作精神,我馆发布《档案馆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通知》,有计划、有步骤、科学、规范地做好我校疫情防控文件材料收集指导工作。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系列要求,确保扶贫工作中产生的材料齐全完整,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档案局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扶贫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工作,记录我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实际工作和成效,留存“师大扶贫记忆”。
除两项专题档案收集外,我馆还正在面向各教学科研单位征集需要补充的毕业生照片。
四、创新服务方式,开展远程查询
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满足全校师生、校友的档案利用需求,档案馆创新服务方式,采取线上值班和到馆值班相结合的办法,通过电子邮件及时接收和回复档案利用申请,以“不接触”的方式,依照档案工作规章制度,远程办理档案利用业务,在闭馆期间,不中断档案服务。自2020年1月11日至5月10日,共接待115人次档案利用申请,出具各类档案证明335件,学历学位认证56次,提供教职工人事档案查(借)阅44卷,转出学生档案1卷,满足了师生校友在求职就业、考研复试、出国留学、房产继承时的档案需求,使档案利用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收到档案证明。尤其在全国各高校开展研究生复试以来,我馆尽最快速度,保障了参加复试的学生能够及时收到毕业成绩单、四六级成绩证明,顺利参加复试。
五、拓展宣传渠道,服务毕业工作
围绕2020年度“国际档案日”宣传主题,深入挖掘档案资源,确定宣传内容和形式,制定宣传计划。针对2020年毕业季相关工作,撰写《毕业生档案材料装档培训讲稿》《毕业生档案知识宣传讲稿》。
基于疫情和学生返校相关情况,与各相关部门沟通,为毕业生档案装档和转递做好前期预案,利用网络技术,采取更方便学生、更有利于疫情防控的方式,远程采集考取外校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调档信息,全力做好毕业生档案转递相关工作。
六、弘扬校史精神,展现时代力量
为迎接学校70周年校庆,结合校史馆开馆三年以来的来宾意见和建议,撰写完成《校史馆改陈方案(1951-1983年)》初稿。编辑、校对、完善、印刷馆刊《师苑观兰》(创刊号)。
利用新媒体技术,持续发挥我馆校史文化传播与传承基地功能,推出“为爱发声,助力辽师战‘疫’”线上参观校史馆活动,用师大精神给予大家在疫情期间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前行的动力。对校史文化宣传大使团第五批成员进行线上培训,组织开展“第三届大使团比武大赛”“为爱发声,致敬最美逆行者”“校史文化宣传大使的抗‘疫’力量”“我与大使团的时光”等活动,鼓励学生讲好抗疫中的感人故事、疫情期间志愿者经历和加入大使团的感悟,传播时代正能量,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传承中华文化和师大精神。
槐柳成阴,夏浅胜春,天高气朗,长风叠云。
在五月的校园里,辽宁师范大学档案馆(校史馆)等待你的平安归来。
档案馆(校史馆)